时间:2024-07-09人气:加载中...
7月5日至6日,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专业委员会2024学术年会在莆田学院举办。全国近50所兄弟院校的170多名师生线上线下参加了会议。全国18家媒体期刊单位为大会提供了学术支持。与会者以“媒介形式与思想方式:智能时代新闻传播学的世界观与理论域”为主题,共同探讨了媒介的发展对我们认识媒介和理解媒介的世界观产生的影响。
刘明华代表主办方致辞 曾晗娟 摄
莆田学院副校长刘明华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他介绍了莆田学院126年办学历史中三个“从0到1”的突破,及当前学校锚定“申博更名大学”的目标,奋力建设一流应用型高校,争取尽快实现第四个“从0到1”的突破。他表示,莆田学院会竭力为大会提供服务和保障,希望各位与会者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共同推动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的发展。
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主持工作的副院长帅志强博士主持开幕式。
会上,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谢宗贵表示,中外新闻传播思想史高峰论坛,是当前中国传播学者及其研究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希望本次大会能为探索新技术和新问题提供思路与解决方案,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未来发展寻找新的学术路径,期待与会专家学者借此机会进一步凝聚共识、集聚智慧、汇聚合力,打造媒介研究的学术共同体。
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厦门理工学院时尚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赵振祥肯定了年会的主题。他说,媒介技术发展改变了社会交流方式,也改变着我们的思想方式。身处一个科技大变革的时代,尤其是信息传播领域的变革日新月异,传播已经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生存方式,成为人类文明的核心表达与演进驱动。他呼吁广大传播人在以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传播科技革命的历史面前,必须勇立潮头,肩负起监测环境、协调社会、传播文化的功能。
新闻传播思想史专委会创会会长陈卫星教授在线上致辞中回顾了中国新闻史学会的创办历程,介绍了创办此学术团体的初衷。他指出,此届年会上,与会组的学术思考开始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化想象、话语形态和思想形式的交叉、生命哲学与生存环境的畸变等命题,以主动姿态面对新闻传播正在经历的转型和挑战。
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副院长胡翼青对陈卫星教授自2013年学会成立以来做所的领导工作和学术贡献表达了真挚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并祝愿陈卫星教授早日战胜病魔,恢复健康。他宣布,经7月5日常务理事会会议投票表决,一致通过授予其终身成就奖。他强调,要学会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并重新评估新闻传播学的价值。
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专委会秘书机构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操瑞青宣读年度推介论著名单。获得本年度推介的有3篇论文和2本著作。
会场 郑秋琴 摄
开幕式后,胡翼青主持前沿对话。对话中,黄旦以“传播思想史,首先要清理以什么学科视角传播的问题”引出话题;吴予敏讨论了传播思想史与政治、社会、文化思想史之间的区别;芮必峰从古与今、中与外、史与论、人与物、通与专五个关系探讨了传播思想史的视野与路径;孙玮就“人与技术的关系、如何理解传播思想史”等问题做了精彩发言。此外,黄典林、操瑞青、王金礼等专家学者,也围绕数智媒介时代的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的新视野、新议题,分享自己的观点与研究经验,积极推动学术对话深入展开。
年会还设置七个分论坛和两个专题论坛。本次学术年会总计收到论文208篇,经双盲审,有79篇在论坛上宣读交流。与会师生就媒介的发展对我们认识媒介和理解媒介的世界观具体是如何影响以及为什么影响各抒己见,展开深度交流。以思想史的全观性视野追问现实,继而从媒介的生成逻辑中探索创造的可能性,从精神的超越逻辑中凝聚自由创造的共识意向,最终将媒介之“技”与思想之“道”合和于智能化时代的生存实践。
6日下午,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连水兴教授主持闭幕式;广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田秋生代表2025年年会承办方致辞;莆田学院副校长黄鹏飞致闭幕辞。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会议。
(文/陈建良 阙丽君 阮榕)
审核:刘欣宇 责任编辑:林顺豹
来源: 党建头条客户端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党建头条客户端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党建头条客户端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党建头条客户端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党建头条客户端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